詞條
詞條說明
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。也叫反應點、點。當人體內臟或軀體有病時,往往會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現局部反應,如壓痛、結節、變色、導電性能等。利用這一現象可以作為診斷疾病的參考,或這些反應點(耳穴)來防治疾病。傳統醫學認為,“耳為泉穴之所聚”,《內經》云:“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,其氣血上于面而走空竅,其精陽之氣上走于目而為睛,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。”又云:“耳者,宗脈之所聚。”“十二經脈皆通于耳”,因此耳
操作方法1.去掉蓋子,首先用微波爐將泥灸加熱2~3分鐘取出,攪扮均勻,根據融化程度再加熱10~20秒融化備用(外界溫度不同時間會有稍許變化)。2.清潔皮膚,用熱毛巾將皮膚熱敷1分鐘左右,待人體感覺泥灸溫度適宜后(試溫的時候可將手指放入融化好的泥灸中攪動十圈左右,感覺溫度合適即可敷泥),將其攤涂于病灶處、阿是穴(疼痛處),厚度1~2厘米,蓋上防水透氣紙(一次性床單)或用保鮮膜替代,再蓋上保溫用的毯子
用推拿手法**骨折、脫臼、傷筋等病證的中醫骨傷科主要外治法。又稱正骨按摩、傷科按摩。早在周代就有了**骨折的醫生,《周禮·天官》有瘍醫專處折瘍的記載,晉代《肘后備急方》中**介紹了用牽引等手法正復關節脫位。唐代《備急千金要方》記載的下頜復位手法至今還用于臨床;《理傷續斷方》中記載的揣、摸、拔伸等正骨手法和肩、髖關節脫位的復位手法,**運用杠桿力學原理,對后世影響深遠。宋代《圣濟總錄》進一步總結了正
1、直接灸古代的艾炷灸法多為直接灸,直接灸又叫著膚灸、明灸,是將艾炷直接放置穴位皮膚上來施灸的一種方法。直接灸因施灸目的和對皮膚刺激程度的不同,又分為無瘢痕灸、發泡灸和瘢痕灸三種。(1)無瘢痕灸:施灸以溫熨為度,不致起泡,不遺留瘢痕。多用小艾炷。臨床適用于虛寒病的輕癥。(對昏厥、小兒及感覺麻痹的患者應小心,防止發泡或灼傷皮膚。)(2)發泡灸臨床上發泡灸多用小艾炷,對皮膚的灼燙程度較輕。當病人感到皮
公司名: 北京鴻玉堂中醫研究院
聯系人: 姜經理
電 話: 18863060360
手 機: 18863060360
微 信: 18863060360
地 址: 山東威海榮成市盛悅商務11樓
郵 編: